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木屐寮聯外道路

前幾天例行到山上定點觀察,在龍巖下面的木屐寮路口碰到一群遊客,向我問路要去青山路,剛好看到一塊整理好的山坡,就問我這麼陡的山坡地,為什麼可以開發?
不過呢!算我聰明,我就指著斜坡路旁的綠色牌子,哪裡有寫,那群人還真好奇,嘰嘰咕咕研究了半天才離開。
其實也沒什麼啦,為了避免外來遊客的誤會,還是介紹一下吧。

招牌,合法的喔


下面入口


上面入口


原有道路


全景


至於這裡就不知道了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五月初七/土地公埔、圓山頂、二坪頂

每年五月初七媽祖鎮座在,土地公埔、圓山頂、二坪頂三個地方
土地公埔


有三芝媽,老梅媽、石門媽。中間的三尊是聖雲宮媽


二坪頂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安康社區衛星照片

認識三芝的安康社區,衛星照片。
社區小地名
圓山頂、石槽子坑、三板橋、二坪頂、木屐寮、木馬埕、八連溪頭、內柑宅、茄冬坑、桶湖、土地公埔、埔尾、大湖、大水窟、後店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拾翠山莊

拾翠山莊位於三芝鄉101公路約2公里處的山坡上。


安康社區福德村簡介

三芝鄉安康社區福德村簡介。
沿革:本村在清朝時屬土地公埔莊,日據時期改土地公埔庄。1920年改三芝庄土地公埔。光復後分成二坪村、埔尾村及濱海村三村。民國67年再合併埔尾村及濱海村1-3鄰為福德村。

埔尾:在嘉慶20年(1815年)契約書中出現「鹿場埔」其地在今埔尾

土地公埔:地名最早出現在同治9年 (1870年)的契約書中。

地形:本村大部分山崙與溪谷地形,崙頂因水源不足,故為茶葉生產區,水稻田則以八連溪谷,錫板溪(海尾溪)上游和埔尾到土地公埔之間有一台地地形的大面積耕作區。
在乾隆51年(1786)閏7月的契約書中,有康姓人氏入墾,其後代仍住埔尾一帶(拾翠山莊的東方)。
契約中有圖記:圭柔山社土目保羅漢 圭北屯等庄番業戶甲萬,說明此地屬圭柔山社(圭北屯)所有。既然這塊地屬圭柔山社和圭北屯等庄番業戶。符合在雍正13年(1735)契書中「…高崙之處並舊水圳係番修理耕種營業…」的地,可能這塊地在雍正13年(1735)之前已經租給漢人(可能是康姓),所以沒有業主何長興的圖記。也就是說在雍正13年(1735)之前就有漢人在今埔尾一帶開墾。

近年來因新社區拾翠山莊遷入新戶人口應當有明顯的增加。
交通:101公路貫穿本村,可連絡淡水、三芝之間山線中途點。北九公路從黑得公處通台二線(淡金公路),北9-1公路接北7公路的大湖。


地名沿革:
年 代 舊地名 新地名
嘉慶20年(1815年) 鹿場埔 埔尾
同治9年 (1870年) 土地公埔庄 土地公埔
光緒13年 (1887年)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莊
光緒21年 (1895年)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庄
明治28年(1895年) 滬尾署第七區土地公埔庄
明治42年(1909年) 台北廳第三十一區北新庄子區
大正9年(1920年) 三芝庄土地公埔
民國35年 (1946年) 埔尾村 濱海村
民國67年 (1978年) 福德村


本村面積5.72平方公里,人口827人

社區產業資源調查

三芝鄉安康社區;社區產業資源調查分析
(一)人口結構:近年來因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因就業不易,呈現嚴重外流現象。然而因為有兩個新的社區「拾翠山莊」與「圓山頂藝術村」,許多外來人口遷入,本社區人口總數上變化不多。近十年來的人口由1400人增加到1499人,小幅成長。

(二)農產品業:早期農產品有稻米、茶業、蕃薯等。近年來因休耕政策所,所有農田幾乎全數停止生產,目前僅剩少數住戶種植,產量也僅能自給自足。近年來農會推廣筊白筍,蕃薯等經濟作物,但限於勞動人口不足,產量有限。另有一部分居民利用自有山林,種植園藝樹木櫻花、楓葉、茄冬,山玉利等獲利成果相當可觀,唯對稼接新品種之技術尚待突破,將來應種植高經濟樹種,獲利應該相當可觀。比較特殊的是三芝有機農園,是三芝唯一認證的有機農園。鱒漁養殖場三處,獲利高,又因位於溪流上游處,對溪流污染情況有待監測。

(三)藝術產業:位於圓山村的圓山頂藝術村,最初稱「台北鄉城」,民國七十年初興建完工後,曾經荒廢過一陣子,十幾年前陸續有藝術家遷入,現已成為典型的藝術村。

(四)納骨塔產業:私人墓園產業肇始於民國六0年代,七0年代末期北海福座引進納骨塔直銷模式,成效良好。造成其他墓園相繼投入直銷事業,例如龍巖建設。雖然這些產業並未直接為農民帶來經濟上的利益,但也增加不少就業機會。

(五)餐飲業:目前有兩間由農委會輔導的一鄉一休閒產業餐廳,以及相當有名氣的「三芝小豬」和數間土雞城餐廳。

(六)觀光資源:本社區位於大屯山簏,且大部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二十餘年來長期受國家公園保護之下,許多文史建物,都能保持完整。且山區內各溪谷水源豐沛,動、植物生長茂盛,延溪而上有五條古道,極俱歷史意義與價值。另外青山路的櫻花與101公路土地公埔段的楓葉,極俱觀光價值。

安康社區圓山村簡介

三芝鄉安康社區圓山村簡介。本村在清朝時屬土地公埔莊,日據時期改土地公埔庄。1920年改三芝庄土地公埔。光復後改二坪村。民國67年再合併濱海村4-9鄰為圓山村。

圓山頂:道光二年(1822年)契約書中(註1)出現圓山頂、樂寮(鹿寮崎)、無尾崙(竿尾崙)地屬圭北屯社。

石曹子坑:咸豐六年契約書中(註2)稱石皂坑,地屬圭北屯社。

大坪頂: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契約書出現大坪頂,這是二坪頂最早的稱呼。楊奇觀與李壬觀墾大坪頂

同治四年(1865年)契約書中(註3)出現二坪頂、內坪、崁底寮、石門仔崎頂、鶯仔鼻。地屬小雞籠社。

內竿宅:同治九年(1870年)契約書中(註4)出現內柑宅,地屬圭北屯社。

地形:本村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八連溪上游、二坪頂與圓山頂。其中二坪頂與圓山頂為台地地形平均高度300-400公尺水源不足,可耕種面積有限,有的地區只有一期稻作,故大部分地區適合旱作或放牧牛羊。茶葉、蕃薯、香菇等作物為早期的農作物。八連溪上游種山區地瓜、茶葉、大菁,木屐寮坡度較緩水源充足,也是最大面積的水稻田。近年來也有鱒魚養殖場。本村地勢高聳為境內各溪流之源頭如大屯溪、八連溪、老梅溪。

地名沿革:
年 代 舊地名 新地名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大坪頂 二坪頂

道光二年(1822年)
員山頂、無尾崙
圓山頂、竿尾崙

咸豐六年(1856年)
石皂坑
石曹子坑

同治四年(1865年)
二坪頂、內坪、崁底寮、石門仔崎頂、鶯仔鼻
二坪頂、內坪、崁底寮、鶯仔鼻

同治九年(1870年)
內柑宅

光緒13年 (1887年)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莊

光緒21年 (1895年)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庄

大正9年 (1920年)
土地公埔庄

民國35年 (1946年)
二坪村 濱海村

民國67年 (1978年)
圓山村





本村面積:9.46平方公里

人口637人。